去年,我市粮食生产喜获“十一连增”,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不仅促进了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也为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资源绷紧、地力下降、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等的问题。与此同时,农民增收主要来自于二、三产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现在,国内外环境条件已发生变化,长期粗放式经营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正逐步显现,要发展现代农业,不转变发展方式不行,不转变农业、农村就没有生命力。 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多年难得的好形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难得的机遇。濮阳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不断拿出新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坚持走技术先进、产品安全、规模适度、资源节约、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关键词: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 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着眼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作出的战略举措,主要目的是保粮、保产、保效益。濮阳作为农业大市和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有增加,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2014年,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增”、达到53.05亿斤,增长1.43%。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我市大力实施的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 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全市要建成高标准粮田275万亩,实现高标准粮田年亩产2000斤以上,总产量55亿斤以上。同时,通过规模经营等腾出更多发展空间。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市部署和要求,充分认识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坚守耕地红线,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关键词:特色高效农业,都市生态农业,品牌农业 加快培育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都市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也是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就濮阳而言,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城市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种结构等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都市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都市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提高其在农业中的比重,增加农业效益。要加快都市生态农业发展,重点推进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濮范高速以北沿阳子线、新北环布局“一纵一横”现代农业产业带,培育引进龙头企业,突出科技引领、创意创新,发展林果采摘、苗木花卉观赏、生态度假等特色都市农业。各县区也要因地制宜,在县城周边、交通干道周围规划建设一批为城市服务兼具休闲观光、生态体验等功能的现代农业园区,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要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要抓住农业龙头企业这个关键,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区域优势、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产业化集群。要以我市优势农业资源为基础,以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相关服务机构为辅助,以加工集聚地为核心,以辐射带动的周边区域为范围,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种养、加工和物流,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综合效益达到一定规模的产业化集群,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年内,要力争新培育2家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要注重打造品牌农业,加快推动农产品向深加工转变,向高质量转变,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叫响知名农产品的濮阳品牌。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超过进口价格,而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农业生态环境受损,耕地、淡水等资源紧张。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 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我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坚持管理、保护、治理并重,不欠新帐、还清老账,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要加强田间管理,降低农药使用量,推广节肥、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促进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要注重保护农业生态,实施好造林绿化、生态湿地公园、农田水利工程等,确保农业生产在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广“畜+沼+菜”、“畜+沼+果”等农牧结合循环发展模式,支持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实施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加快构建农业生态体系。(日报记者 王振巍)
责任编辑:李俊